關於梅莉史翠普(Meryl Streep)的眾多電影演出,我最喜歡的其實是「時時刻刻」。她的表演除了呈現一個女人,焦慮情緒的全貌之外,還把女人的固執、驕傲和掌控欲,加入的角色中,她的角色彷彿就在告訴我們:「每當女人越想做同時好所有的事,就會製造出更多麻煩,讓她脆弱的精神狀態中,崩潰的更快。」

梅莉史翠普是德國與英國移民的後裔,她自己則是在紐澤西(New Jersey)長大,大學時就讀戲劇系,畢業再到耶魯大學取得戲劇碩士。她在學校時,參與過不少舞台劇演出:如莎劇經典「仲夏夜之夢」(A Midsummer Night's Dream)、「亨利五世」(Henry V)和「一報還一報」(Measure for Measure);其他還有一些當時還未成名,但後來得獎無數的劇作家作品。



踏入電影圈之前,她還在百老匯及外百老匯,演出劇作家田納西威廉斯(Tennessee Williams)作品「滿載棉花的27部貨車」(27 Wagons Full of Cotton)、亞瑟米勒( Arthur Miller)的「兩個星期一的回憶」(A Memory of Two Mondays);契訶夫( Anton Chekhov)「櫻桃園」(The Cherry Orchard )還有布萊希特(Bertolt Brecht)的音樂劇「大團圓」(Happy End)等等。爾後才進入電影圈,開始她燦爛的演員生涯,還有曲折乖舛的得獎之路。

就像我之所以愛死凱特布蘭琪(Cate Blanchett)在「搖滾啟示錄」(I'm Not There)的表演,是因為她把巴布狄倫(Bob Dylan)的乖張,用「表演」解釋的非常清楚;所以角色的層次越豐富、情感越深層,對於演員挑戰就越大,但是也同時檢驗出他們的實際程度。梅莉史翠普就是這種狠角色,越是難以掌握、情緒變化又大、文學氛圍濃厚的角色,她越是如魚得水、駕輕就熟。



電影「時時刻刻」(The Hours)中,橫跨的三個時代,我認為最難掌握的是兩千年,看起來社會自由開放、醫療進步,每個人已經都是獨立個體,由於是法治社會,連未婚同居和生子,大家都司空見慣,但是梅莉史翠普把角色的困窘、難堪,詮釋的恰到好處,因為對前男友充滿掌控,希望補償自己年輕時的遺憾,即使身邊有個穩定的同性伴侶,也藉由捐精生出一個體貼的女兒;她仍舊盡心照顧愛滋病的詩人前男友,還邀請詩人的前男友參加自己辦的宴會。這麼多重的壓力下,她的角色一步步崩潰,而在電影後段結尾時,才慢慢地釋放這糾結的一切。

也許她一直有對於得獎的遺憾,這幾年來不停嘗試轉型,甚至不惜演出名人傳記,從廚師到首相,當然最後非常「政治正確」地眾望所歸,得到她暌違已久的肯定。我承認我是她的影迷,她主演的所有電影中,我大概看了其中三分之二;雖然她早過耳順之年,但是她的魅力比年輕時,更霸氣、更具說服力。她過去的每個作品,都反應她在每個年紀時的企圖心,只要她夠喜歡自己的過去,未來再需要突破的,絕對不是劇本精不精彩的問題,而是她願不願意更相信自己多一點。畢竟對我們而言,她已經是神的等級了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Meryl Streep 女演員
    全站熱搜

    judequi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